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虎光着 于 2018-8-16 09:24 编辑
A/ J3 ^9 v0 c, r- t# e9 t: v7 ?, O- L& R" Q
近 年 来 较 多 研 究 表 明 程 序 性 死 亡 分 子 配 体 1 (programmed death1 ligand,PDL1)在很多肿瘤中高表达, 其在肿瘤免疫分子靶向治疗领域的作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 注,其中包括黑色素瘤。 越来越多的抗 PD⁃L1 抗体已经投入治疗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中。 但是大部分研究主要基于皮 肤恶性 黑 色 素 瘤, 而 脉 络 膜 和 鼻 腔 鼻 窦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sinonasalmelanoma,SNM)相关的临床试验较少报道。 虽然 SNM 仅占黑色素瘤不到 0􀆰 7% [1] ,所占比例较小,但其解剖 结构异于皮肤,且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隐秘,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传统的手术及放疗等治疗手段疗效欠佳,新 的治疗方法有待研究。 我们将对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该领 域取得的成果做简要的概述,以期对不同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有新的启发。
; W9 Q/ _* c/ z3 @: e
一、 概述 2 d- ^8 O6 D9 V: s: e2 {, y
恶性黑色素瘤主要发生于皮肤、黏膜和脉络膜[2] 。 全球 每年约 200 000 例新增病例,约 65 000 例死亡[3] 。 恶性黑色 素瘤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是广泛的转移,包括肺、肝脏、骨以及脑转移[4] 。 转移到皮肤、皮下组织或者淋巴组织者预后相对 较好,转移到肺部预后中等,如转移到肝脏、骨、脑或者一些 乳酸脱氢酶含量较高的部位,预后相对较差,1年生存率仅 为 33% [5] 。 首诊时大约 20%的患者会发生转移,确诊时已 处于晚期[5] 。 20%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Ⅳ期会发生脑部 转移[6] 。 7%的患者在初诊时就发现了脑转移[4] 。 早期患者 可以手术切除治疗,但是术后仍有复发风险[7],5 年生存率 可达到 98 3% [8] 。 晚期患者预后很差, 5 年生存率仅为 16%,研究表明女性较男性患者预后好,男性患者 5 年生存 率为8%,女性患者 5 年生存率为 25% [5,9] 。 美国癌症联合 会(AJCC)分期系统中[8]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 分期分为 0 至Ⅳc 期,而 SNM 的病理学分期为Ⅲ至Ⅳc期, 两者的分期所关注的病理学标准也有所不同。 可见不同部 位的恶性黑色素瘤,其临床病理学表现还是有差异的。
g, C. F( l! K! a+ M, p# t
二、 PD;L1 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关系 # T7 b! J+ v3 q. ]' q
PD⁃L1 作为程序性死亡分子受体1(programmed death, PD1)的配体,于 1999 年被发现,是由 290 个氨基酸组成的 Ⅰ型跨膜蛋白,由CD274 编码[10] 。 虽然 PDL1 和程序性死 亡分子配体 2 ( programmed death2 ligand, PDL2) 同属于PD⁃1的配体,但是 PDL2控制免疫器官内 T 淋巴细胞活性, PDL1 主要在外周组织中抑制 T 淋巴细胞功能。 两者是有 差别的,应区别对待[11] 。 PDL1 广泛地表达于免疫细胞以及非造血细胞,部分表达于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巨噬细 胞和树突状细胞。 Taube 等[12] 用免疫组织化学评估 150 例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早期患者的肿瘤细胞PDL1高表 达,可见 PDL1表达是肿瘤细胞早期适应机体的表现。 Massi 等[14]从 83 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体内分离出细胞系接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在同一条件下,PDL1 阳性的细胞系较阴性细胞系有更强的侵袭性以及生长力,提示 PD⁃L1 可能与肿瘤的攻击性有关。 表达于肿瘤细胞的 PDL1 与淋 巴细胞的 PD1 相互作用会诱导抗原相关性 T 淋巴细胞向 FOXP3阳性的调节 T 淋巴细胞转化,同时抑制功能性 T 淋 巴细胞的活性[9] 。 近期的研究数据表明,这种 T 淋巴细胞 功能下调也出现在癌前病变组织中[13] 。PD⁃L1不仅在恶性 黑色素瘤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也出现在间质细胞中,且随着 疾病的进展,表达量增加。 FreemanKeller 和 Weber [3] 运用 多变量分析发现高表达PD⁃L1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 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Massi 等[14] 对 81 例皮肤恶性黑色素 瘤患者采用 2 种抗 PDL1 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也认为 PDL1阳性是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独立 因素。 , a0 M- P( o( {5 w) k
除了肿瘤细胞,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以及巨噬细胞也表达 PD⁃ L1 [12]。 发生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 灶,肿瘤细胞也可表达 PD⁃L1,这可能成为将来复发和转移 的源头[15] 。 在肿瘤细胞表达 PDL1 的前提下,Taube等[12] 发现,检测到 TIL 的患者较无 TIL 的患者预后好,提示通过 检测 PDL1 是否高表达来评估患者的预后是不全面的,TIL 以及 PDL1 的高表达是机体抵抗肿瘤有效的免疫反应,与好的预后相关。 9 s$ H) ~7 B6 j' e; z
三、 其他分子对PDL1的调控 ' \. f& ?" O J5 | [( V, P0 y% i
实验表明,选择性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6 ( histone deacetylases 6,HDAC6)会抑制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生长,同时 PDL1 的表达水平下调,可见PDL1与 HDAC6 有关[16] 。 还 有研究发现 PD⁃L1 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水平与 CD271 相关,两者协同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 TIL 的功能活 性[17] 。Berghoff 等[1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了 43 例恶 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原发灶 PD1、 PDL1、 CD3、 CD8、 FOXP3 等 分 子 的 表 达, 结 果 显示 PD⁃L1表 达 的 高 低 与 PD⁃L1、CD3和 FOXP3 的 TIL 密度相关。 四、 抗PDL1抗体相关临床试验进展
8 h% R4 S3 Y4 u# ` r% N2 h: i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临床症状不典型,大多发现 时已为晚期,化疗、放疗和手术成主要的治疗方法。 由于脉 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和 SNM 的发病部位特殊,治疗方法更为局限,放疗成为晚期患者的首选,但效果欠佳,新的治疗方法 有待研发。 恶性黑色素瘤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分子靶 向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先后批准了 α 干扰素、抗 CTLA⁃4 抗体、BRAF 抑制 剂等用于治疗,但各有利弊,治疗效果参差不齐。 近几年,随着 PD1/PDL1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抗 PDL1抗体给治疗 带来 了 新 希 望。 抗 PD⁃L1 抗 体 主 要 包 括 MPDL3280A (RG7446)、 MEDI4736 ( Medimmune) 和BMS;936559( MDX⁃1105)。 虽然 PD⁃L1相关抗体还在早期的临床试验阶段,但 是很多研究结果鼓舞人心。 ! Q: Y$ a" c. U" x3 |9 t$ C
MPDL3280A 是一种抑制PD⁃L1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包 含一个可设计的 Fc 区用来避免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 毒性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 [13] 。 Hamid 等[19] 在Ⅰ期临床实验中以 45 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为试验对象(其中 64%曾接受过系统治疗),接受治疗的患 者平均客观反应率(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 为 26%, 24 周内无进展生存率为35%,部分患者出现抗肿瘤活性反 应的延迟。 Ⅲ~Ⅳ级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包括高血 糖症(7%)、丙氨酸转氨酶升高(7%)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 高( 4%), 但 是 没 有 高 级 别 局 限 性 肺 炎 的 相 关 报 道。BMS⁃936559(MDX1105)为另一个作用于PD⁃L1的抗体,可 同时抑制 PDL1及 PD⁃1与 CD80 的结合,该抗体已经进入 临床试验阶段。 Brahmer 等[20] 在第Ⅰ阶段临床试验中以 55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56%曾接受过免疫治 疗,其 中 9% 为 BRAF 抑 制 剂 治 疗)。 每 2 周 注 射 一 次 BMS⁃936559,剂量分别为1 mg / kg、 3 mg / kg 和 10 mg / kg。 ORR 为 17%(6% ~ 29%),其中患者对 3 mg / kg 反应率最高, 3例患者为完全反应,6 例为部分反应。 5 例(5 / 55)患者的 反应时间长达 1 年。 该抗体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也很温和, 在可控制 范 围 内。 对 于不 同 剂 量, 毒 性 反 应 相 差 不 大。 MSB0010718C 是一种人源性 IgG 单克隆抗体,Fc 区域没有 改变。 处于Ⅰ期临床免疫治疗试验阶段,但在恶性黑色素瘤 中的研究甚少[21] 。
% R0 t6 ^3 d3 h) i# N& U( S; c3 e
由于发生脑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已经属于终末期,且很多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临床试验往往会将脑转移患者排 除在外[5] 。 亚洲人群头颈部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高于西方国 家,研究表明,SNM 血道转移发生率高,穿过血脑屏障的几率较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大,所以很多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对头 颈部恶性黑色素患者的疗效不佳。
( G: }/ v. f& ]
目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费用较高且有效的治疗反应常常延迟发生,预先做出准确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Topalian 等[22]在抗 PD⁃1 抗体 BMS⁃936558 的Ⅰ期临床试验中发现,94 例患者中仅 PDL1阳性(PDL1+ )者对治疗有反应,17 例 不表达 PDL1 ( PDL1 - ) 的患者对该治疗无反应。 Gandini 等[23]对 1 274 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发现,PD⁃L1 + 患者的死亡风险比 PDL1- 患者降低了 53%。 这似乎预示着 PD⁃L1 是 一 个 很 有 前 景 的 生 物 标 志 物。 也 有 研 究 显 示 PDL1 -患者也能对治疗有反应。Madore 等[24] 对 52 例Ⅲ期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表明,PD⁃L1 - 患者对联合抗PDL1抗体和抗 CTLA4抗体治疗的反应较单独使用抗 PD⁃L1抗 体 反 应 好。 分 别 用 PD1 单 抗 Nivolumab 和 Pembrolizumab 治疗恶性黑色素瘤,PD⁃L1 + 患者都显示出更长的无 进 展 生 存 期、 ORR 和 总 生 存 期[3,25] 。 但 是, 比 较 Nivolumab 与抗肿瘤药物氮烯唑胺(Dacarbazine)的治疗结 果,虽然 PD⁃L1+患者较 PD⁃L1-患者治疗反应率高,但是两者 的总生存期基本无差异[26] 。 因此 PDL1 能否进行靶向治疗 效果预测仍有待考量。
6 v9 C: l8 ?: x f
PDL1表达情况虽然与抗 PD⁃1抗体免疫治疗的患者预 后有密切关系,但是与其他治疗方式(如针对其他通路的靶向治疗) 的患者预后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 可见 PD⁃L1的表达水平对联合治疗的反应率的预测意义不大[27]。 由于患者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 PD⁃L1,其他因素如 TIL 是否存在、致瘤相关基因突变程度等对于预测免疫治疗的反 应性也同等重要。 近期一个研究证实 PD⁃L1 在白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与抗 PD⁃L1抗体治疗的反应率有关[28] ,提示联合 PDL1 及 TIL 评估反应率可能更合适。 PDL1 不是一个理 想的筛选患者的生物标志物,但是该分子可作为临床试验的 分层因子,用来比较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 五、 联合靶向治疗
]+ M6 H* i" }# R" [0 i
尽管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方式很多,仍有 40% ~ 50%的 患者不能从单一的治疗获得长期有效的治疗反应[29] 。 肿瘤 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一个成功的治疗方案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模式才能更好地阻止肿瘤逃逸和复 发。 治疗方案中除了公认的手术、放化疗外尚应包括 PDL1 阻断剂、去除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因子、诱导功能性T 淋 巴细胞攻击黑色素瘤细胞等[30] 。 前文提到的影响预后的相 关因素都可以用来优化治疗方案,其中肿瘤转移性、免疫细 胞的浸润和原癌基因 BRAF 突变型具有重要的意义[31]。 由 于临床特征不典型且起病隐秘,大部分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就 诊时往往已经发生转移,为了增加免疫治疗获益的人群,需 要适当的辅助治疗防止复发。 常规的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也可以加上其他免疫抑制分子的阻断剂,比如吲哚胺 2,3双加氧化酶(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抑制剂[23] 。 此外鼻腔鼻窦、脉络膜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以及临床表现都有差异,制定的治疗方案应该也有 所不同。
% _* j, J1 x$ Z2 l& ^
探索联 合 治 疗 是 一个 漫 长 的 过 程, 曾 有 试 验 联 合 MPDL3280A 与 BRAF 抑制剂 PLX4032 治疗,结果无统计学 意义[3] 。 Atefi 等[32]发现 PD⁃L1的表达受到多条致癌信号 通路的调控,PD⁃L1 + 的 T 淋巴细胞可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 激酶信号通路,该信号通路与 PLX4032 有关,提示可以结合 BRAF抑制剂治疗恶性黑色素瘤。 Taube 等[28] 的研究表明 PDL1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淋巴细胞活化基因 3( lymphocyte⁃ activationgene 3, LAG3)、PD1、白细胞介素10 ( IL⁃10)和 IL⁃32也会过表达,这些分子都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可纳入联合治疗。 Nagato 等[33] 对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分别注射抗 PD⁃L1抗体、poly⁃IC 以及二者联合注射,虽然小鼠肿瘤细胞 生长速度都有所减缓,但未见肿瘤完全消退。 六、抗PD⁃L1治疗的不良反应 免疫治疗会产生相关的毒性反应,即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adverse events),这些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 痒、腹泻、结肠炎、肝炎、肺炎和肾功能不全等[34] 。 不同抗体 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各不相同。 研究表明PDL1与 PD1相互作用发生在肿瘤周边,然而 CTLA⁃4 与 B7 的相互 作用大部分发生在肿瘤的中心[13] 。 抗 PD1 抗体阻断的是 PD1 与 PDL1、 PD1 与 PDL2 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抗PD⁃L1抗体阻断了PD1与 PDL1、PDL1 与 CD80的相互作 用,这种阻断位点的差异可以导致不良反应的差异[10] ,也可 用来解释周围淋巴器官对抗 PD⁃L1 抗体治疗具有高反应性 以及较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虽然每个个体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各有特色,但是抗 CTLA4相关抗体治疗时发生的不良 反应很少发生于抗 PD⁃L1 治疗中,这是抗 PDL1 治疗优于 其他免疫治疗的一个原因[35] 。 七、抗PDL1抗体的应用前景 ! l: W& d- s+ ~& r9 Q8 e) g
; @" y* D( }5 ^ {& Z
很多患者对免疫治疗是没有反应的,可能是因为肿瘤细胞微环境里没有 TIL,缺少免疫反应,或者肿瘤的免疫微环 境里有很多有待研究的抑制因子或者通路。 这些机制相互 作用,使得治疗结果各异。 所以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有待重点探索。 近期,PD⁃L1特异性 T 淋巴细胞的发现表明免疫系统 本身已经形成了反作用机制,这些自然发生的特异性 T 淋巴 细胞可以识别表达 PDL1 的免疫细胞以及肿瘤细胞,使免疫微环境更加复杂化,对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10] 。 * ~2 P1 a' Z% U, x, J" F, f7 m
鉴于既往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一方面,PD⁃L1 /PD⁃1 通路阻断剂的治疗反应与 PDL1 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但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长期、复杂的治疗史是否对预后有影响,目前 鲜见报道;另一方面,目前仍没有公认的 PDL1 的表达判定 标准,所以难以横向比较不同实验结果。 大部分作用于 PDL1的抗体主要着色在细胞质和细胞膜,有着色反应的细胞质可能影响胞膜着色反应的评估和分析结果[36] 。 所以评 估标准需要尽快统一,以便于研究规范化。 期望随着免疫机 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会找到更合适的治疗不同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方法。
7 T9 c+ B0 F9 E+ _)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