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生白
其一:穴位艾灸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王卉
【摘要】: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 文献综述的题目是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白细胞减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药物机制和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方面进行了论述。综合分析,化疗药物常常导致正常骨髓造血细胞受到抑制,从而出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是影响着化疗顺利进行和延续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了疗效及生存。西医治疗主要基于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粒细胞释放,应用于临床较成熟的药物主要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并有相对系统的应用规范及并发症的应对方式,但价格昂贵,作用时间短,停药后易反复。中医药治疗以整体论治的优势、辨证施治的特色和灵活多样的治疗手段补充了西医治疗的不足,达到多重治疗目的,但作用较慢,缺乏大样本的研究,同时缺乏针对白细胞减少的病机探讨。 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分析白细胞减少特有的生理特点、临床症状和治疗规律,发现与中医“卫阳”理论的相关性,观察了应用艾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穴的方法,升发卫阳,抗御外邪,升高白细胞水平的疗效。
目的:观察艾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穴治疗化疗引起的Ⅰ度-Ⅱ度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化疗后Ⅰ、Ⅱ度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选取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每个穴位灸30分钟,每日1次,连续艾灸7天。对照组20例口服生血丸,一次5g,一日3次,连续服用7天。监测开始治疗的第3天、7天、10天、14天的白细胞计数,及治疗前后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统计感染发生率。
疗效标准:治疗后白细胞4.O×109/L,并在疗程中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为显效;治疗后白细胞4.0×109/L,但较治疗前上升(0.5-1.0)×109/L,并在疗程中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好转为有效;治疗后白细胞上升0.5×109/L,临床症状无好转为无效。
结果:治疗组20例患者中治疗后白细胞4.0×109/L,并在疗程中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者17人,显效率85%(17/20),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4.0×109/L,但较治疗前上升(0.5-1.0)×109/L,并在疗程中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好转者3人,有效率15%(3/20),总有效率100%,感染发生率为0%,生活质量较前提高。
结论:艾灸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能明显改善化疗引起的Ⅰ度-Ⅱ度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白细胞水平,起效迅速,疗效稳定,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其二
白细胞减少症:放化疗过程中可引起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直接影响放化疗方案的进一步实施。灸法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报道较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王氏温和灸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治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49例,有效率82%,疗效优于利血生、鲨肝醇联合用药组。
马氏等取大椎、身柱、至阳、命门为主的胸腰部督脉穴用太乙雷火神针灸治各种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166例,升高白细胞总有效率达91.6%。
姚氏将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灸胸组、灸背组、药物对照组,灸胸组取膻中、中脘、天枢(双)、关元等穴,艾炷隔姜灸,每穴连灸3壮;灸背组取大椎、膈俞、胃俞、肾俞,灸法同上;药物对照组予鲨肝醇、利血生口服,结果灸胸组有效率为87.5%,灸背组有效率为90.3%,与对照组比较(40%)均有显著性差异。
黄氏等隔姜灸治疗100例,其白细胞均低于4×109/L,取穴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和大椎,总有效率91.2%。
周氏取穴曲池、足三里,分别采用温灸、化脓灸、穴位注射治疗,结果均有效,化脓灸组和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温灸组。
俞氏采用艾炷直接灸治疗42例,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其取穴为大椎、膏肓俞、膈俞、脾俞,并随症配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王氏等用自制升白膏(黄芪60g、穿山甲、附子、当归、鸡血藤各20g共研末加姜酒后煎熬制膏而成)填脐(神阙),并配合大椎、三阴交、脾俞、胃俞、肾俞、膈俞等穴,取大艾炷隔药膏施灸,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