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h999 发表于 2018-12-17 23:24:57

五年半后新征程92(28个月),与脑膜转、胸膜转的持续抗争,靶向联药,免疫探索

本帖最后由 ymh999 于 2018-12-18 10:19 编辑

       都说肿瘤病人是三年一小坎,五年一大坎,迈过了五年,以为将获得新生,可癌细胞又何曾想过消停?他们是耐不住寂寞闲不下来的,此处安静,必在别处躁动。这话经历过才有体会,一点没错,自从进入2018以来,我妈的治疗就没怎么消停过。最近有时间,反思反思,希望给各位病友前车之鉴。
17年10月~18年至今后靶向副作用累积导致,心脏病加重,胃不适,腹泻,胸膜转移,化疗事故,用半年多时间修补化疗损伤,脑膜转移,目前靶向联药+贝伐,尝试免疫治疗O药。2018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是劳心伤神的一年。
很多看过我之前帖子的朋友,都想知道,我家92以后及近况如何,谢谢大家的关心。
接上回说吧,2017年9月末,距离2016年8月开始单92有一年时间了,这一年中经历过单药,轮换,体感有起伏变化,但是总体稳定,生活质量也挺高,当然伴随也有长期靶向累积的毒副作用,为后来的体感判断埋下祸根,总以为病情进展,其实是副作用作祟。主要体现在:
   一、腹泻:804的原因,在应对脑转头疼和轮换第二步中都有用到804。用804总体体感不错。但腹泻难免,虽然也有加大淀粉的配比,减轻至每天两、三次,但长时间形成了慢性腹泻,对于消化系统,身体损耗极大,电解质异常,人拉到脱水,必然导致体重减轻。用蒙脱石散止泻只控制了表象,却止不住根本。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肠道炎症,菌群失调。其实止泻应该分两步,“止”不过是第一步,养为第二步(也就是固涩护肠)。要想去根,第二步是关键,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菌群平衡,这样无论是腹泻还是便秘,肠道菌群平衡了,症状都能得到缓解,肠道健康了,免疫力也会自然提升。长时间肠道炎症,会导致药食吸收都不好,非但营养不良,还药效减弱,不瘦才怪,瘦了我们就以为是肿瘤进展导致身体被消耗,其实不然,有时不是肿瘤要加害我们,只不过是副作用在背后搞鬼而已。
   二、心脏毒性(和184、92、804、280轮换联用有关系),184目前断断续续用了近两年,当然我家没有连续使用,顶多连续两天三天,或者体感不好时,试药无效时,及时增加补救,灵活性的联用。心脏毒性除了吃辅酶q10,曲美他嗪外,左卡尼汀对心肌损伤也有一定好处,化疗时我们时常用它来保护心肌,肾脏,用的就是左卡尼汀。其他心血管问题,可以配合活血化瘀中药,或口服或静脉点滴,总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平时发现胸闷,胸痛,左侧手臂痛,后背痛,上腹部不适,甚至牙疼等。除了考虑肺部问题,也应该排查心脏问题,测心电,查心肌酶,彩超等。
   还有些护胃护肾的方法,之前在我前几篇帖子里提过,这里不多说了,再来说说脑膜转,我家脑膜转的形成,是一步步缓慢进展造成的。
脑膜转影像学的发展进程:
   从2014年6月发现左顶叶近脑皮层区见一结节样异常信号(单点病灶4mm),到15年4月左顶叶皮层区小片状异常强化,到2016年3月左侧顶叶脑沟旁异常强化,右侧可疑斑片状略强化。(沿脑沟左右顶叶都有问题),到2017年10月双侧顶部部分脑沟表面见线性强化。(从影像上看,好多专家大夫都不能定性,认为是陈旧伤痕,不考虑脑膜转,而我也自欺欺人了,何况症状又能得到控制)待到影像判断出来,已经进一步发展了。到2018年1月化疗突发心梗,双侧额顶叶沿脑沟可见斑片状轻度强化影,右侧侧脑室后角内侧边缘可见斑点状强化。到2018年8月范围扩大,左侧额叶、双侧顶部区域沿脑沟限局性条状强化及右侧颞叶、左顶叶区域模糊斑片样轻度强化。(肿瘤长在顶叶,额叶,容易诱发癫痫,出现症状才得到重视)


   整个过程由点到片到线状,由单一到多个,是靶向药血药浓度减弱直至失控制的过程(和药量不足有关),兼顾心梗,靶向调整剂量及联合就受限。而症状由最初的头疼,到控制,再出现头疼,幻嗅(闻到怪味),又控制,到又出现头疼,新添症状(眉棱骨紧,眼睛紧,感觉模糊有水,到消失,到转为小癫痫,耳朵感觉厚,疼,到大癫痫),到控制后症状再度消失缓解,这整个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个肿瘤进化发展的微缩而已 。
希望通过我家的例子能让大家重视吧,现在回想如果一开始单点伽马刀放掉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后患。但是刚开始治疗,都奔着化疗、靶向有效去的,病情整体得到控制,头疼症状也又能压住,久而久之,人就变得单项思维了。何况肿瘤不是点状增大,而是片状了(这又符合我家肿瘤发展规律了,以贴壁浸润为主,容易发展成脑膜转),其实早已察觉出脑膜转苗头,却一直在试图用靶向药控制,以为能长久,但是长久的靶向控制是有他的局限性的,癌细胞必定在耐药及药物疲劳的时候偷偷溜出来滋长。肿瘤治疗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策略,要想活的长,该化疗时果断化疗,该靶向时果断靶向,该放疗时放疗,该靶向结合化疗时结合,该靶向结合免疫时联合。毕竟能够一种药治疗几年而不复发的病例,太少了,肿瘤进化如果那么简单它就早已不是世界难题了。应该早日抛开这种幻想。但是努力还得努力。起初我也想如传说中那么幸运,寻找延缓耐药的办法,中医一直得到我的重视,也曾在病情稳定或稍有动荡时为我锦上添花,扳回一城,心怀感恩。中药改善了我妈妈的体感,免疫力,也抵挡了靶向副作用,所以至今,我家也仍在喝中药,而且仍相信中医里的抗癌成分有疗效,它已成为一个信念,一个希望,肿瘤治疗,道阻且长,你总得留点希望给自己,找备选方案吧,所以时常安慰自己,实在没办法了,还有中医还有偏方可以试试。
在脑转的时候也尝试过中医控制头疼,有效,也用过中成药例如培元通脑,丹珍头疼胶囊,益脑宁等等这些,搭配靶向,症状得到缓解。因为近一年都在中医院治疗,我家主治很讲以人为本,会常随病情开一些调理中药,也是功不可没的。
   至于靶向治疗,2年多的92轮换,除了刚吃易瑞沙时,用组织做出21 L858R突变,以后用血液检测过两次,做790没突变,EGFR全阴,吃92以为耐药,全基因检测依然全阴,至此,一直在盲试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脑膜转的靶向治疗
   脑转,脑膜转常用来组合的就那么几种药,9291、804、3759、特、184、7080,贝伐,可以根据症状灵活组合。



   最初可能单一的加量 92 140mg以上控制脑膜转,加到160,我基本不会加了(也没打算一直160跑到底),曾经也为了冲击加到180过,92的剂量都是自由调节的。更多的是发挥它的组合意义。更大的92剂量,长期冲击,也维持不长,另一方面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对于心肝血象的损伤也大,很难说是收益大还是损失大。
   特罗凯一下4片的大脉冲没试过,不属于急症的情况一般不考虑大剂量脉冲,而且脉冲在我看来总归不会持续多久,还得找其他出路。头疼时试过一天两片特,有效果,但后来又用回92.有790和其他突变,如果用特脉冲,后续几天不能空窗,还得兼顾控制790和其他突变吧,考虑副作用还得减量。
   要想持久,还是更多考虑药物组合。92+804 或者92+3759,92+特罗凯,92+184
   804的入脑效果很强,45mg搭配120mg 92 对于初期轻微脑膜转可控;50mg 804+140mg 或160mg 92 威力则更强,适用于肺部控制ok,脑部失控的,如果再搭配贝伐,就更稳妥了。如果肺、脑同时失守的,查出精准耐药突变,而两种药物又都入脑强,强强联合就不用轮换,例如her2突变,met突变,联合804/184.
   但是如果耐药突变的药物入脑不强,仍要联合,又要加强脑部管理,怎么办?例如出现met(184耐药后,换280、克),braf,kras,pik3ca等等突变,而对应药物入脑又不ok,单凭92大剂量攻击脑部将很难长效维持(考虑副作用损伤及大剂量加速耐药),这时及时联合贝伐,可使收益最大化。
   贝伐是应对脑膜转移的利剑,降颅压,去脑水肿,见效快,是配合靶向控制病情的,而不像甘露醇地米只用来缓解症状,治标不治本。
另外对于发现较晚,全身已出现多处转移的患者,能够靶向的同时配合贝伐,也能快速的压制病情,取得更大收益,贝伐的加入无论是控制脑转还是其他转移都远不止1+1>2的作用。
   如果不用贝伐,考虑利用其他抗血管生成药(184、阿西、7080等)轮换,有节奏地联合打击耐药突变同时兼顾控制脑部,也是优选。
   3759我家也试过,有效,150mg*2 +92 120mg ,头不疼了,但对于我家只适合打组合拳,担心控制了脑部又控制不了肺部,所以还得联上V靶点的药。有些人用3759会时间较久(适用于 92耐药后反式突变,又有脑膜转的)。但大部分92耐药的后期,突变情况比较复杂,单靠联3759逆转的概率比较低。
   还有一种情况,一代药时就脑膜转的,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多半直接92了,3759总体来讲应用范围有限。
   再谈184,我家断断续续联用184近两年,盲试的。期间联合过280,克唑替尼,单用都没有184效果好,所以不太考虑met因素,只利用它V靶点及入脑强劲的特点控制转移,可能也正因为此用药比较久。
   相同原理,7080的V靶点及入脑能力也很强,和184、贝伐一样,也是增效及控制转移的好药。后续可以试试。
当然,所有的抗血管生成药都有个用药前提,就是血栓禁忌症,有血栓的患者不能用,没有血栓的会有易患血栓的风险,这就需要对凝出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做定期的监测,不容忽视。平时更要配合活血化瘀,抗凝溶栓的药进行预防。

   另一条出路,培美鞘注,目前尝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据说效果不错,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来选,如果靶向耐药,是准备去鞘注的。
   胸膜转移
   我家胸膜转移是在易耐药后出现的,伴随至今,仔细整理从前病例,却发现它早已在病理报告中埋下伏笔。


   胸膜转移进展及应对
一、病理类型、免疫组化报告很重要
   病理类型确定肿瘤的生长方式,免疫组化可以看到肿瘤恶化程度,进展速度,这样起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病情有个判断,可以早点制定一个符合自身的治疗方案,不至于在肿瘤进展时慌乱无措。
   我母亲是中分化以贴壁状为主的浸润性腺癌。这种类型的转移形式也印证了如今的进展走向,容易往胸膜,脑膜,筋膜上转移,事实如此。还有颈椎软组织转移,目前还没做处理。
敏感的胸膜转移
   多数病友会出现胸膜转移,胸膜转移过程一般是出现胸水、经过治疗后胸水吸收,胸膜增厚,进一步进展,又在胸膜增厚基础上产生胸膜结节,造成胸膜改变,周而复始,又开始出现胸水,整个过程是一个癌细胞不断浸润胸膜的过程。所以控制胸膜结节就是预防胸水,如果不是其他突变造成的耐药,(有突变当然针对突变用可用之药,像我家这种基因检测做不出来,又没条件化疗的,联合V靶点抗血管生成药就是首选。就如现在很多医生主推安罗替尼、阿帕替尼的思路一样,没明确突变,184、7080、阿西、1120这类抗血管药都值得尝试。
   胸膜转移的症状,如果在壁层胸膜,如(叶间胸膜、双肺下叶胸膜),肿瘤以贴壁状为主生长,会导致胸闷,感觉总像是有东西一样,缩紧,会有束带感,有时随体位变化而减轻(例如躺下的时候),有时活动多了就紧、胀加重,进展时更明显,可控时会缓解,想完全消失比较难。
   还有部分人胸膜转移在脏层胸膜,例如肋胸膜转移,牵拉到肋间神经,对痛觉更加敏感,除非胸膜转移完全消失,否则,一旦形成,疼痛几乎没有消失可能。
   如果形成胸膜粘连,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粘连到一起,目前也没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即使在靶向有效的前提下,疼痛可能依然得不到缓解,有些人服止痛药效果都不佳。这种慢性折磨,令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胸膜转移太TMD讨厌了。
胸膜转移一个特点,体感变化很敏感,至少我目前这样,药物有效没效,体感将很快反映出来。
应对思路:
很无奈也很尴尬,对于我家这种盲试的,既要联合入脑更强的药物对付脑膜转,又得担心着胸膜进展,随体感随时都在进行调节,所以只能联合V靶点,不联合、轮换、没得选择。目前在尝试PD1联合靶向,体感近两次有所恢复,cea也快接近正常了。   
后续如果再进展,会尝试化疗。颈椎软组织也亟待处理,总是一根弦紧绷,因为进展落下了一堆毛病,只能感叹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想好却不得好,你奈人生何,只能提醒自己 欲速则不达,无为而治也是“治”,肿瘤治疗没有标准答案,经历了磨难,回望才明白之前的对错,可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过。导致如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总之,既需要制定战略时的有识有胆,更需要执行方案时的有勇有谋。治疗时机真的很重要,果断而为。
写在年末,总结一下,己见而已,与大家共勉,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恩人,战友,一切的经历、遇见都是最好的安排,自我安慰吧。同时欢迎病友们多给意见哈,有好的思路多交流交流。

时光印记 发表于 2018-12-18 10:07:32

感谢楼主分享经验

梅抱抱 发表于 2018-12-18 11:07:18

看了楼主的详细记录 越发感到久病成医这词的含义
每个人的治疗都是跌宕起伏 祝我们都好

梅抱抱 发表于 2018-12-18 11:15:27

还想请教一下 我妈妈也是多发的脑转 现在定的就是特罗凯联贝伐 但是不知道贝伐用过一段时间后 是不是也就耐药了

keymanlee 发表于 2018-12-18 14:12:03

听说过古巴肺癌疫苗吗,抑制egfr生长,百度一下,求注射途径

ymh999 发表于 2018-12-18 15:32:39

梅抱抱 发表于 2018-12-18 11:15
还想请教一下 我妈妈也是多发的脑转 现在定的就是特罗凯联贝伐 但是不知道贝伐用过一段时间后 是不是也就耐药了

贝伐不耐药,主要看特罗凯能用多久

ymh999 发表于 2018-12-18 15:33:47

keymanlee 发表于 2018-12-18 14:12
听说过古巴肺癌疫苗吗,抑制egfr生长,百度一下,求注射途径

还不知道是否靠谱,目前不知途径,光望

2009dream 发表于 2018-12-18 21:56:25

keymanlee 发表于 2018-12-18 14:12
听说过古巴肺癌疫苗吗,抑制egfr生长,百度一下,求注射途径

刚论坛搜贴有病友说疫苗貌似不适合亚洲人

上帝的脚后跟 发表于 2018-12-19 07:28:32

楼主加油,祝愿后面一切顺利! 坚持就有希望!

farley 发表于 2018-12-19 08:27:51

感谢分享..http://majia.yuaigongwu.com/public/emotion/face_076.png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五年半后新征程92(28个月),与脑膜转、胸膜转的持续抗争,靶向联药,免疫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