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异常是肿瘤产生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基因突变不是癌症的起因,而是结果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森向癌症宣战以来,各国投注庞大的资源进入癌症研究,世上最聪明的科学家贡献毕生心血,就是要找出能治愈癌症的解药。
可惜,尽管癌症的治疗、诊断、筛检都有长足进步,癌症的治愈率却一直不见提升。
终于在2005年,被誉为癌症研究中「曼哈顿计划」的美国癌症基因体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正式启动。让长期遭遇挫折的癌症研究,看到了一丝曙光。
癌症基因体图谱计划的目标是将所有主要癌症的基因完完整整地解码出来,并与正常的组织细胞做比较。
其背后的逻辑如下:
□ 基因决定了人体所有细胞的功能。
□ 基因突变使正常细胞的表现变化,产生不受控制的细胞生长(癌化)。
□ 将所有癌症的基因解码,我们就知道突变的问题基因是哪些,也能针对这些突变来发展治疗药物
癌症基因体图谱计划被视为是癌症研究的最后一里路,计划完成时,我们应该就有很清楚的方向指向癌症解药。
在2009年,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诺贝尔奖得主James Watson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信心满满的评论。Watson写到:「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成功治愈所有的主要癌症。」
从美梦中惊醒的癌症学者
如果基因突变是细胞癌化的主因,照理说,我们应该可以找到每一种癌症的致病根源。例如:大肠癌肿瘤里都有A型基因突变,乳癌肿瘤中都有B型,肺癌则是C型。
但癌症基因图谱解码后,学者惊讶的发现:同一种癌症的基因变化杂乱无序,找不出固定的突变模式。
更令人发指的,同一种癌症竟然有不同的基因突变!
类似的情况在不同癌症中不断重现,这将「癌症是基因疾病」的理论狠狠打脸。换句话说,癌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其实是癌症的「果」,而非癌症产生的「因」。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癌症基因体图谱计画中解码的基因突变看来杂乱无章。
基因图谱计划的主导人物Dr. Larry Loeb在受访时说到:「基因突变不可能是癌症发生的唯一原因,但很少人愿意承认这件事。这或许是因为自DNA被发现以来,基因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生命现象的推手,没有人敢挑战这个概念。」
癌症是代谢变异
如果基因突变无法完全解释癌症的产生,我们必须修正现有理论。
大量证据表明,几乎所有肿瘤细胞线粒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或功能缺陷。这些线粒体功能不足导致肿瘤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和无氧糖酵解增加。
无氧糖酵解最早是在1924年由德国生理学家Otto.Warburg 提出(瓦伯格效应),肿瘤细胞中糖酵解的增强是由于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不可逆转的损伤所导致的。
瓦伯格效应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的确存在,目前认为造成瓦伯格效应的原因包括线粒体功能缺陷、低氧、肿瘤基因信号以及某些代谢酶的异常表达,其中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缺陷被认为是造成瓦伯格效应的主要原因。
研究细胞代谢重编程的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不仅从代谢异常的角度阐明肿瘤发生的新机制,而且利用、干预和修正细胞代谢异常,正成为肿瘤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思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4年6月:代谢异常与肿瘤)
肿瘤代谢异常已成为肿瘤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研发的针对肿瘤代谢异常的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控糖酵解途径中的代谢酶,抑制糖酵解,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1. 糖酵解的关键酶PKM2在多种肿瘤中的广泛功能变异以及代谢酶IDH1/2在多种肿瘤中发生高频率突变,吸引了国际上众多制药公司(罗氏、诺华、基因泰克、葛兰素史克和辉瑞等)开展针对其开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显示了以能量代谢为靶点的治疗策略的良好前景。
2. 己糖激酶(HK)是控制糖酵解的第一个限速酶,针对HK-2靶点的药物能抑制肿瘤的生长。目前,有几个针对HK-2靶点的药物已进入临床实验。
3. 以6-磷酸果糖激酶(PFK)为靶点的药物中,莱菔硫烷是PFK的抑制剂之一,具有抗糖酵解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株通过促凋亡机制表现出抗肿瘤特性;能调节PFK的活性和糖代谢,可以减少葡萄糖摄取、乳酸产生,并降低人乳腺癌细胞活性;
流行的癌症治疗方法强调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干预,阻断癌细胞疯狂增殖的过程,这正是当今美国倡导的癌症精准医学概念的靶向治疗的核心理念。随着越来越多不同癌症的基因突变被发现,人们发现用于治疗癌症的手段成为永远都不能完成的工程任务,只能从某种源头出发,阻断癌症细胞代谢异化的本源,才能找到更简单有效控制癌症的方法。从癌变发生的代谢根源下手,只要能阻断无氧酵解过程,重新激活有氧代谢模式,细胞增殖的模式可能会转化为健康的生长模式。
关注,希望临床试验有好的效果 希望治疗癌症能快点成功
页:
[1]